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虎林新闻网  >  农业资讯
 
全力以赴调结构 凝心聚力促发展
 2017-04-05 01:58
作者: 于晓霞 李俊杰
来源: 虎林新闻网
编辑:马婉莹
 

    东北网虎林4月5日讯 我市是中国绿色稻米强市、全国产粮大市,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比重。近年来,传统农业受到冲击,原有的种植模式遭遇挑战,我市的农业发展也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在应对调整种植结构,推动转型发展过程中,全市上下从个体农户到种植合作社,层层递进,转变观念,创新突破,取得较好成效。

 

    李明建是东诚镇复兴村农民,与土地打了二十多年的交道,经营着自家的40亩玉米地,经过多年种植经验的积累,深谙玉米种植的门道,春种秋收,虽然辛苦,但一年三、四万元的收入,日子也过得安然自得。2016年起,国家政策调整,打破了他从前自给自足的小农耕作模式。面对现状,李明建在身边人的影响下开始琢磨着新的种植方式。东诚镇复兴村不具备将旱田改成水田的条件,为此,想要改变以往的情况必须从改变种植品种上入手。今年,李明建跟着同村人一起来到种子公司,询问起芽豆的种植方式及发展前景,最终他决定购买400斤芽豆种子,准备将他的40亩旱田全部种植芽豆。

 

    良艳红小豆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最初以种植红小豆为主,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规模逐年扩大,但合作社理事长宋国良并不满足于当时的状态,向新型农民方向发展,他走出虎林,多次参加国内一线城市举办的农产品展销会,与全国各地的客商接触,摸清了农业市场需求脉搏,为他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发展多品种种植奠定了基础。经过认真研究,合作社先后引进了芽豆、打籽西葫芦、有机水稻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效作物,初步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模式,在去年的有机鸭稻种植中喜获丰收,每亩地的毛利润是普通水稻的数倍。同时,合作社还十分注重农产品的品牌效应,2013年便注册了“久夕”红小豆商标,将农产品精加工、精包装,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不断学习,宋国良意识到科技对于农业发展的关键作用,计划今年将在现有基础上投资1000万元建设各种作物专业生产线7条,率先走出农业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面对变化与挑战,如何引领农民把握正确发展方向,成为调整种植结构的关键因素。近期,市农业局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种地大户典型带动等方式对农民进行思想引导,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从追求产量向追求效益转变。同时,市农业局还多次邀请省级农业专家开展专项学习,培训我市村民学习鸭稻等有机食品种植技术、农产品网络营销入门、实际操作等相关知识,将调整种植结构、种植品种与电子商务营销相结合,为农民探索致富新思路夯实理论基础。2016年,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稳中有进全市总耕地面积257万亩,按照“稳水稻、减玉米、增大豆、扩经饲”的调整思路,水稻种植稳定在157万亩,玉米种植减少到35万亩,大豆种植增加到47万亩,经饲作物增加到18万亩;建立了15个种植结构调整示范区,通过政策宣讲、企业引领、订单种植和大力推广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种植结构已经从传统三大作物扩展到豆类、瓜类、药材、饲草、果蔬等几十种,旱田作物中经饲作物种植比重占到18%。全市农业结构正向整体调优、区域合理、特色集中的方向大幅迈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东北网 | 新华网 | 人民网 | 新浪网 | 搜狐网 | 网易 | 大冬会 | 文明网 | 大冬会官网 | 中国政府网 | 央视网 | 凤凰网 | 虎林吧 | 中国天气
 黑龙江地市新闻 : 哈尔滨 | 齐齐哈尔 | 牡丹江 | 佳木斯 | 大庆 | 鸡西 | 双鸭山 | 伊春 | 七台河 | 鹤岗 | 绥化 | 黑河 | 鸡东 | 虎林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