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经济在困难中保持了9%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
第四季度,GDP增速虽然急转直下,但是,12月份,货币信贷、消费、投资、出口、工业生产等方面,开始显露一些积极的变化……
在经历了几次历史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以及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衰退的考验,对2008年的中国国民经济,究竟应该给出怎样的总体评价?
怎样评价全年经济总体表现
首次在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亮相的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善解人意,不仅带来了详细的统计数据,也奉上了他对2008年国民经济16字的总体评价: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
一看增长较快。初步核算,2008年GDP比上年增长9%。虽然纵向看,比2007年13%的增速回落了4个百分点,但与世界各国横向比,9%的增速仍然是一个比较高的速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估计,2008年世界经济增速平均为3.7%。据马建堂介绍,有人曾经做过计算,2008年中国经济在困难中保持了9%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
二看价格回稳。2月份,物价上涨演绎出一个高峰,CPI当月涨幅达到8.7%。中国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增加供给、调控需求、搞活流通、对中低收入者增加补贴的措施。随着这些措施的到位,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通货膨胀率就从8.7%控制到了5%以内,12月降到了1.2%。
三看结构优化。在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有了很好的发展。2008年我国粮食总产和单产双双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达到10570亿斤。“在这样困难的时候,能做到粮食的大丰收,更加证明了,中国人自己可以养活自己,这也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身为经济学博士的马建堂,对前些年一些外国经济学家挑起的“谁来养活中国”的争论记忆犹新。除了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也在优化,去年中部、西部地区的投资和工业增长速度都快于东部。
2008年节能减排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从万元GDP能耗看,2008年同比下降了4.21%。去年前三季度,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下降了4.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了2.7%。这些数据都意味着中国经济在克服困难、平稳增长的同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四看民生改善。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5%,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增长15%,实际增长8%。在经济形势这样严峻的条件下,保持这样的增长是不容易的。同时,社会保障力度在加大,2008年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五种保险基金的总收入13808亿元,增长27.7%。全国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水平、最低工资水平都在提高。
怎样解释四季度的急转直下
2008年GDP的增速,从一季度的10.6%、二季度的10.1%、三季度的9%,到四季度的6.8%,变化有些急剧。特别是年底的工业、发电量等,都出现急速下滑。如何解释经济增长在四季度的急转直下?它预示着怎样的发展趋势?
据权威部门的专家分析,四季度的变化除了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经济周期调整等中长期因素外,还有一些短期因素。经济短期内快速下调,首先与市场预期的变化和企业库存调整有关。另外,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具有加速上行或加速下行的特征。
在12月份的数据出来后,国家统计局的分析认为,其中也开始显露一些积极的变化。
货币信贷的积极变化。12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幅在连续6个月回落之后强劲反弹到17.8%;狭义货币供应量终止了连续7个月的回落态势;12月当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7718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这3个数据意味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在开始显现积极的效果。
消费增长出现加快迹象。12月份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代表的消费,实际增长在加快,部分商品销售有所回升,包括汽车、服装、化妆品,乘用车销量达到64.4万辆,创月度销量之最。
投资也出现了一些好的势头。2008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5%,比上年加快了0.7个百分点。环球金融服务集团近日发布了中国投资者情绪指数,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投资者情绪指数从三季度的88上升到四季度的103。
进出口也开始出现一些积极变化的苗头。进出口的陡降趋势在12月份得到初步遏制,这意味着出口政策开始显现成效。
工业生产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12月份的工业生产的速度比11月份加快了0.3个百分点,尽管加快幅度不大,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12月份,国家统计局统计的39个大行业,其中有16个行业的增加值增速比11月份有所加快。12月份当月工业产销率98.7%,比11月份产销率提高了1.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12月份企业的库存在加快调整。从原材料价格看,钢材、煤炭、有色金属和化工类产品价格不仅开始稳住,而且开始有些回升。
“尽管这些积极的变化是苗头性还是趋势性,还需要认真观察,但是,这些积极的变化,很有可能就是寒冬中的丝丝暖意,很有可能就是黎明前的点点霞光,也很有可能就是燎原之火形成前的星星火种。”马建堂说。
严冬里的信心从何而来
在一个寒冷的经济季度和自然季节,讨论信心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情。面对大起大落的数据,面对尚未见底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统计局局长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是否还一如既往?
在国新办的发布会上,马建堂对记者的此类提问几次给出坚定的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确实遇到了严峻的挑战,确实碰到了不少的困难。但是,这些困难都是暂时的困难,一时的困难。就像今天我们一出门碰到这样一个寒冷的早晨,它不会永远都是这样的。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朋友们,我对2009年的中国经济、对未来的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信心来自哪里?第一来自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格局没有变,并没有因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而打破和消除。第二来自推动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深层因素没有变。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是城镇化、工业化,是中国人民渴望过上好日子的强大的需求,这些需求仍然会推动中国经济未来的强劲发展。第三来自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变。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进步,使中国的供给能力在不断增强。中国产业体系比较完整,中国有七八亿的劳动力,有20多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基础设施在不断改进。庞大的需求和强有力的、日趋完善的供给结合在一起,结果就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对2009年中国经济的信心,还来自于对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以及宏观调控政策有信心。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及时、有力地采取了一揽子的宏观调控政策,有扩大需求、增加投资的十项措施,也有调整结构、振兴产业的十个规划,还有为国民经济长期发展打后劲、打基础的十几个科技创新的专项。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步落实到位,中国经济肯定会走出目前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