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虎林11月28日电 近年来,虎林市以先进文化为导向,以基层建设为抓手,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着力建设完善的、系统的、高质量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为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稳步发展,虎林市委、市政府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每年在上级划拨资金的基础上,又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另一方面,通过参观考察、理论研讨,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机制。虎林市在发展文化事业中,将每年的农村文化建设任务细化、量化,纳入农村经济建设、制度建设的总体规划当中,并作为乡镇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兑现奖惩。各乡镇、村把农村文化工作同农村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实行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验收,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
虎林市在狠抓资金来源和建立健全制度保证同时,始终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全市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在乡镇级成立了文化站,建立了文化活动中心,配备了专业文化服务干部,组织和指导农村开展文化活动;健全了村级群众团体和各种组织,设立农村文化大院。经过努力,全市形成了市、乡(镇)、村三级文化网络体系,为全市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开展农村文化大院活动。虎林市努力把农村文化大院建设成农民群众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农民群众的“娱乐园”、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台”和输送科技文化的“输转站”。力求通过农村文化大院这个平台,挖掘民间艺术,开发民间文化产品,引导农民用科学知识、先进文化占领思想主阵地,从而全面提升虎林市的文化实力。仅2008年,虎林市委、市政府在争取省委宣传部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又拨出10余万元配套资金投入到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为10个农村文化大院配备了文化器材。农民们有了自己的乐器,可以自由编排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好人好事,第一时间把文化大餐送到田间炕头,极大地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
——加强农家书屋建设。为了倡导全民读书活动,虎林市号召村民设立家庭书屋,培养知识型农民,鼓励群众“少抽一盒烟,少喝一瓶酒,多买一本书,多学一点科学文化知识”。虎头镇在争取到省里捐赠图书后,在全镇村民中开展了“文化致富”大比拼活动,看谁掌握的科技信息多,看谁了解的致富窍门好。农村各中小学也相继开展了“爱祖国、爱家乡”系列读书活动,在丰富孩子们课余生活的同时,又增长了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全市各乡镇、各村屯还开展了法律普及进家门、信访条例进家门活动,通过学习,打架斗殴现象少了,群访、越级访案降低了。
——完善电影放映制度。虎林市按照全力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这个要求,坚持把传播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作为主攻目标,充分发挥电影在思想教育、宣传科技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将电影公益放映工程与农村文艺调演等活动相结合,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同时,更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农民们把看电影当成赶集会,往往是一个村放电影,聚集邻近几个村的村民。大家聚在一起,互相交流科技种田、科技养殖、科技致富的经验,互帮互学、互比互看。看电影成了大家交流亲情、咨询致富信息的文化集市。放映队也及时针对农民的需求,在电影开始前加映科教短片,如《优质烤烟》、《花卉栽培》、《怎样养鸡》、《科学养鹅》等,为农民群众进行“科技充电”。为配合新农村建设,我们又购进一批适应新农村建设的科技影片,如《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农村改水》、《农村改厕》等。农民们都称放映队给他们送来了“及时雨”,给科技种田注入了“叶面肥”。
——组建农村文艺演出队伍。虎林市积极支持鼓励农民成立自己的演出队,把农村文艺爱好者集中起来,说自己的数来宝,唱自己的歌,演自己的事,地头戏、炕头剧遍地开花,农民演员频频走上电视屏幕。市文化馆常年下乡指导农村文艺演出队,挖掘培养了一大批土生土长的农民文艺创作者。由伟光乡伟光村农民刘德义作曲的《乌苏里乡情》、《闹新婚》被收录在中国音乐家协会编辑出版的《文艺之春》,并分别获得了金奖和铜奖;另一首儿歌《小蚂蚱》在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举办的全国第3届校园歌曲选拔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歌曲《黑土情怀》、《我是东北人,我是老百姓》在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举办的中国群众创作歌曲大赛中分别获得银奖和铜奖。宝东镇太和村农民张延东在省《新闻夜航》举办的《十大奇人绝活》节目中,以鼻子吹锁钠的独家绝活获得“十大绝活”奖。目前,虎林市已有10个农民文艺演出队活跃在农村文化市场。
随着虎林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的进一步倾斜,农民落后的生活方式逐渐改变。如今忙碌了一天的他们,闲暇之余有了多样选择:看书、读报、上网、看电影,甚至参加培训,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