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虎林新闻网 > 国内新闻 正文
 
中国在后危机时代冷静对待“中国模式”的全球热议
 签发时间 2010-02-25

    新华网北京2月25日电(记者程云杰 刘劼)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不仅率先企稳向好而且成功实现8%的经济增长指标,这一连串不俗表现使中国的改革开放道路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然而,有别于国际社会对“中国模式”的或惊或喜,忧患意识主导了中国人对本国未来发展之路的反思与探索。

 

中国加快省直管县 以有效减少行政层次

 
 一些接受记者采访的权威专家学者指出,中国经济腾飞存在独特之处,但就模式而言并未成形。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又适逢全球经济跨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门槛,在这一年,中国政府如何为深化改革布局谋篇,促进经济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调整将是今年全国两会的重要看点。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既具有可复制性,也具有不可复制性。可复制性包括遵循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投资与出口对经济拉动比较明显、科技进步对制造业行业的贡献较高和通过渐进式改革,先试点后推广,以比较平稳的方式促使国内市场化改革同国际逐步接轨。不可复制性主要体现在中国独特的政治体制,国家对经济的推动很大,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很难被其他国家仿效。

    庄健说,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政府迅速推出一揽子经济振兴方案,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是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从中长期来看,中国仍需进一步理顺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关系,特别是要把握当前的有利时机,继续一度受金融危机干扰的改革步伐。

    比如,早在2007年,政府就提出要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由国有企业向国家分红,以增强财政转移的力度,2008年初,各地相继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一些地区还开展了户籍制度改革尝试,向符合条件的外来城镇人口放开户口限制。然而,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造成企业经营环境的骤然恶化,各地就业压力迅速攀升,相关改革的进程受到牵制。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朱恒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首页
 

相关评论
 
 东北网 | 新华网 | 人民网 | 新浪网 | 搜狐网 | 网易 | 大冬会 | 文明网 | 艺术节官网 | 中国政府网 | 央视网 | 凤凰网 | 虎林吧 | 中国天气
 黑龙江地市新闻 : 哈尔滨 | 齐齐哈尔 | 牡丹江 | 佳木斯 | 大庆 | 鸡西 | 双鸭山 | 伊春 | 七台河 | 鹤岗 | 绥化 | 黑河 | 鸡东 | 虎林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