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25日电(记者程云杰 刘劼)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不仅率先企稳向好而且成功实现8%的经济增长指标,这一连串不俗表现使中国的改革开放道路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然而,有别于国际社会对“中国模式”的或惊或喜,忧患意识主导了中国人对本国未来发展之路的反思与探索。
一些接受记者采访的权威专家学者指出,中国经济腾飞存在独特之处,但就模式而言并未成形。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又适逢全球经济跨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门槛,在这一年,中国政府如何为深化改革布局谋篇,促进经济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调整将是今年全国两会的重要看点。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既具有可复制性,也具有不可复制性。可复制性包括遵循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投资与出口对经济拉动比较明显、科技进步对制造业行业的贡献较高和通过渐进式改革,先试点后推广,以比较平稳的方式促使国内市场化改革同国际逐步接轨。不可复制性主要体现在中国独特的政治体制,国家对经济的推动很大,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很难被其他国家仿效。
庄健说,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政府迅速推出一揽子经济振兴方案,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是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从中长期来看,中国仍需进一步理顺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关系,特别是要把握当前的有利时机,继续一度受金融危机干扰的改革步伐。
比如,早在2007年,政府就提出要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由国有企业向国家分红,以增强财政转移的力度,2008年初,各地相继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一些地区还开展了户籍制度改革尝试,向符合条件的外来城镇人口放开户口限制。然而,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造成企业经营环境的骤然恶化,各地就业压力迅速攀升,相关改革的进程受到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