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虎林新闻网 > 体育 正文
 
申雪赵宏博冬奥终梦圆
 签发时间 2010-02-24

    2月15日,中国选手申雪(右)/赵宏博在自由滑比赛中。当日,在温哥华冬奥会双人滑比赛中,中国选手申雪/赵宏博以216.57分的总成绩夺得冠军。新华社记者戚恒摄

    新华网温哥华2月15日体育专电(记者张寒、王镜宇、张薇)15日晚的太平洋体育馆见证了花滑赛场的首个“中国日”。冰上冰下,台上台下,中国人哭成一团。刚以创纪录的216.57分夺得双人滑奥运金牌的申雪、赵宏博在哭,自由滑一炮冲天的庞清、佟健在哭,据主教练姚滨说,连前来观战的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都落了泪。

    这是中国代表团30年冬奥征程里的第一块花样滑冰金牌,也是21届冬奥会中第一枚被非欧洲选手摘得的双人滑金牌,这个项目的最高领奖台上46年来第一次没了俄罗斯选手的身影。从1964年起,苏联、独联体和俄罗斯就垄断了双人滑项目,连续摘得12届冬奥会金牌。

    眼睛还红着的赵宏博走下领奖台,他说:“37年等来这块金牌,值!”

    伴随着阿尔比诺尼的《G小调柔板》,申雪和赵宏博这对携手双人滑近20年的冰上伉俪轻盈起舞,单跳、碾转、托举、四转、抛跳……除了赵宏博在一个抛跳接下申雪后因为冰面问题,脚步略有不稳之外,两人的整套自由滑几近完美。

    与两年前东京世锦赛上的那曲《沉思》相比,退役后又复出的申雪和赵宏博,每一个动作、姿态都足以表现乐曲中所蕴涵的深沉的情感和思索。

    12年了,这块姗姗来迟的金牌让梦想在不服输、不认命的申雪和赵宏博手中化为现实。作曲家中很少有人像阿尔比诺尼那样,仅以一首曲子而闻名于世;而体坛故事里,如申雪、赵宏博这般跌宕的传奇,也鲜有人敌。

    1998年长野冬奥会,年轻的申雪和赵宏博一鸣惊人,为连续两届没有双人滑参赛资格的中国队拿到第五的名次;

    4年后的盐湖城,中国花滑队的名单里首次有了三对选手,亮出“抛四周”险招的申雪/赵宏博虽然未能成功冲金,一枚铜牌却已改写了中国双人滑无缘冬奥会奖牌的历史;

    2006年初春,原本应在巅峰状态出征冬奥会的申雪和赵宏博险些连都灵的冰面都要错过,然而当重伤后复出的赵宏博出现在冬奥会的赛场上,观众给予了他们雷鸣般的掌声,裁判则送来他们的连续第二枚奥运铜牌。

    携手双人滑18年,3块世锦赛金牌、6座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冠军奖杯,申雪和赵宏博的收藏柜里唯独缺了一枚冬奥会金牌。

    又一个4年,当2007年日本世锦赛上申赵组合完美谢幕的故事还在传诵,当赵宏博单腿跪在冰面上向申雪求婚的温馨一幕还历历在目,31岁的申雪和37岁的赵宏博在一片质疑声中向世界宣告:我们回来了。

    对于复出的原因,赵宏博曾淡然地说:“我俩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冬奥会这块金牌。”去年5月复出之后,这对夫妻搭档夺得三站大奖赛冠军,包括以接近完美的表现拿下东京总决赛。看上去,一切都朝着申雪和赵宏博梦想的方向发展。

    然而,复出的过程不可能像他说的那般云淡风轻。“5月份,我们满怀信心地带着两套节目回来,以为过程会很顺利,但其实不然,”赵宏博回忆说,“看好我们的人并不多,刚练了一个月我又受伤了,急啊,急得不行就找中心主任(赵英刚)聊去。”

    对于这对加起来快70岁的夫妻来说,复出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体能,但赵宏博说这些都不算什么:“和2006年那会儿比起来不是幸运多了吗?我们那时候有劲都使不出来。”

    某次在首体训练馆的休息室里聊天时,赵宏博一边抚着脚踝说跟腱无碍,一边笑着说:“恢复体能是很困难,但最难的还是伤病。现在觉得,没有痛苦的训练是很开心的一件事。”

    关于他和申雪谁先提出要回来、参加温哥华冬奥会的话题,赵宏博每次都说是两人共同的决定:“聊过很多次,记不清谁说了第一句话。”

    离开赛场的两年时间里,申雪和赵宏博从没把自己当作一个单纯的花滑表演者,每届世锦赛他们都关注,和表演团里的朋友们聊天时也少不了互相探讨时下流行的新编排,再加上对对手情况的多方了解,这对冰上伉俪觉得,2010年是他们实现冬奥会金牌梦的最好机会。

    仔细研究他们“退役”两年间的生活就不难发现,对于回归赛场这件事,申雪和赵宏博的状态可以说是“时刻准备着”。赵宏博说:“这两年我们生活很规律,从来不去泡夜店、酒吧,没把生活变得太随意。特别是小雪,体型没太大变化,状态保持得非常好。她的行动让我觉得,该回来了。”

    当温哥华的冬奥会花滑馆里响起《义勇军进行曲》,申雪和赵宏博终于为他们梦幻般完美的竞技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此刻,那些十几年的风雨、一次又一次的坎坷,仿佛只为让这段冰上传奇更加生动、丰满。

    至于冬奥会圆梦后要干些什么,赵宏博说,他和申雪暂时没有明确计划,但应该不会离开花样滑冰。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借鉴一下国外演出市场的运行体系,为花滑在国内的普及做点工作,同时也会在自己的俱乐部里着力培养“接班人”。按赵宏博的话说:“不能搞纯商业,没有意义。”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刘海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首页
 

相关评论
 
 东北网 | 新华网 | 人民网 | 新浪网 | 搜狐网 | 网易 | 大冬会 | 文明网 | 艺术节官网 | 中国政府网 | 央视网 | 凤凰网 | 虎林吧 | 中国天气
 黑龙江地市新闻 : 哈尔滨 | 齐齐哈尔 | 牡丹江 | 佳木斯 | 大庆 | 鸡西 | 双鸭山 | 伊春 | 七台河 | 鹤岗 | 绥化 | 黑河 | 鸡东 | 虎林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