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9日,几名Cosplay演员正在表演。当日,2009ChinaJoy Cosplay嘉年华东北赛区预选赛在长春举行。此次比赛云集了东北地区众多Cosplay团队,比赛后将评选出最优秀的3支Cosplay团队,代表东北地区参加ChinaJoy7月28日在上海的全国总决赛。新华社记者 邵守志 摄
“西瓜现象”的背后:中国动漫创意产业的“散养”“圈养”之争
新华网合肥10月27日电(记者熊润频、朱青)近日,由成都小伙“饺克力”闭关三年半独立创作出的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受到网民热捧,短片画面震撼,反战题材引人深思。
三年半16分钟的效率在年产13万分钟的国产动漫生产能力面前不值一提,但其收获的效应以及民间“草根”身份的标签却令多方资助的产业力量倍显尴尬。“西瓜现象”的背后,我们不禁要问:为何遍地开花的产业基地、“不差钱”的政策优惠和投资以及数量众多的专业机构,却敌不过1个人的16分钟?中国动漫产业的创意之源究竟在哪里?
民间“草根”突破产业瓶颈
记者从日前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上获悉,中国政府自2004年开始就大力扶持本土的动漫产业,出台众多的扶持政策和扶持资金项目。各地动漫基地也纷纷成立,迄今为止,仅动画产业目前就已有20个国家级基地。2008年一年,全国制作完成的国产电视动画片共249部,达到了13万分钟,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然而,如此密集的投入和成倍的产量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在动漫行业打拼了20年的杭州天奇影视动画公司总裁何志祥直言不讳:“现在每年原创动画的时长不少,但真正能在市场上站得住脚、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很少。动漫企业跟风、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动漫行业最缺乏的就是创意。”
直到最近,一部名为《打,打个大西瓜》的动画短片的出现,才让人们猛然见识到在民间“草根”阶层中默默积累着的创意能量。
《打,打个大西瓜》是一部反战题材的动画片,讲述的是两个霸主为了争夺土地发动世界大战,双方的两名飞行兵在交战中意外流落荒岛,由敌化友,并最终放弃救援选择荒岛生活。短片虽然只有16分钟,但是制作精美,主题富有意义又不失幽默,尤其是用扑克牌制造出“千军万马”的创意令人印象深刻。
创作者“饺克力”真名杨宇,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从大三开始自学CG动画,毕业后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一年后辞职,在家全身心投入这部短片的制作。三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足不出户,生活靠“啃老本”。而之所以选择辞职专心做动画,是为自己的理想——做一个原创漫画家。
杨宇和他的作品在网民中引起巨大反响。大部分网民认为画面和内容都非常“精彩”和“震撼”,“最优秀”“最牛”的赞誉一点不夸张。更有不少网民惊呼,这部短片对于国产动漫产业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作者是华人动画片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