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为什么同属世界性和超级规模化的汽车和石油行业会此消彼长呢?500强前十的行业构成接近固化的原因在于能源时代的旷日持久,人类经济运行的能耗模式决定了石油企业占据排行榜的必然优势。而汽车业,或者更广泛地说交通运输业,其能源消耗占据了人类总能源消耗的很大部分,这一交通方式不得到根本变革,能源企业雄霸前十的地位也就不会改变,而倡导节能型的丰田超越高油耗的通用恰恰是油价继续高涨的结果之一。
如果我们把聚焦的范围从前10强扩大到100强,可以发现,炼油、银行和汽车行业是100强企业的前三大行业(见图1)。其中炼油和银行行业增长非常强劲,1998年银行业占比不足10%,而2008年其占比已经接近20%,银行业在100强中的比重十年间翻了一番,现在成为仅次于炼油行业的第二大行业。炼油行业在经历了1999年和2000年的低谷后一路上扬,2008年其比重已经超过了23%,成为第一大行业。汽车行业则起伏较大,最近几年基本处在下滑的趋势中,其占比已经由1998年的17.31%,下滑到2008年的12.39%,下滑了近5个百分点。
而2008年排名增长最快的行业,按去年销售额增幅排名,前三位依次是银行业(26.5%)、采矿及原油开采业(26.1%)、海运业(24.7%)。按去年利润增幅排名,前三位依次是航空业(118.2%)、海运业(70.5%)和工程建筑业(64.9%)。
受到次贷危机和美国金融业出现下滑迹象影响的银行业成为2008年销售额增幅最快的行业,多少令人有些意外,也更让人感觉到当前某些经济现象的诡异之处;因油价一再创出新高,铁矿石的价格也前所未有地提升,采矿及原油开采业成为销售额增幅最快的第二个行业。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带动下,国际业务往来越加频繁,海运业位列销售额增幅排名第三,利润增幅排名第二。同样的原因,也带动了航空业的复苏,使其成为去年利润增幅最快的行业。随着发展中国家工程建筑高潮的到来,工程建筑业也成为利润增幅最快的行业之一。
国家影响不可小视
再次把时间段拉到1998年,观察1998~2008年间中国、美国和日本的上榜企业变化情况(见表1和图2)。1998年美国有4家企业位居前十强,有32家企业上榜100强,日本有5家企业位居前十,有26家企业上榜100强,美日势力相当;中国企业未能进入100强。
但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打击,自1999年至今,日本企业在500强排行榜上日渐衰落,2008年前十强中仅存丰田一家,100强中只剩7家。相比之下,美国无愧第一经济大国的称号,美国企业一直有不凡的表现。随着日本企业的纷纷下马,美国企业上榜前10强的数量在逐渐上升,2006年占据了前十强的7个席位,显示了其绝对霸主地位。
虽然1998~2007年美国企业表现一直比较平稳,但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美国上榜100强和500强企业数量均为10多年来最低水平,上榜100强的数量从去年的35家减至31家,进入500强的美国企业从去年的162家减至153家。
其中,挣扎在信贷危机中的美国金融企业排名陡然下降,华盛顿互惠银行以及刚刚被美银并购的美国全国金融公司排名都下降了70名;美国消费品公司也受到影响,美国最大的服装零售商GAP以及著名体育用品企业耐克,也都黯然“落榜”;此外,“最大输家榜”中的好几位都直接受到石油涨价和美国经济衰退冲击,如福特汽车、达美航空、通用汽车和可口可乐等。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2008年中国企业创造了历年最好成绩——35家入围榜单(内地26家、香港3家、台湾6家)。中国多家企业进入了“上升最快”榜单,这些企业都在“最值得投资的行业”中,包括石油与天然气设备、矿产与原油生产等。另外,伴随着中国建筑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国铁路建设、中国铁路工程、中国建筑工程公司等都以超过100名的速度“跑步前进”。
虽然近年来,中国企业上榜100强的数量从无到有,但远远没有达到“从少到多”,企业说到底是一国经济实力在微观层面的体现,中国与日本特别是美国,还有很大差距。
怎样成为世界500强?
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由行业带来的,还是由企业本身创造的?
中国自古以来存在两种说法,“男怕入错行”和“有同行没同利”,印证了争议的存在。其实,“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行业有其发展规律,一个专业化经营的企业,其最终命运掌控在行业的手中,即使企业内部经营再完善,最终也会随着行业的衰退而退出竞争的舞台。因此,行业选择和定位是企业战略的根本,它是企业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当然“有同行没同利”的案例比比皆是,企业定位正确是前提,之后能够在竞争中取胜就需要看企业的“内功”了。长寿的企业基本都是通过不断修正定位和不停修炼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激烈的,优秀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残酷。他们为了打造企业航母,会使出浑身解数。虽然纷争眼花缭乱,但有一点却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企业的“多元化”。这里的“多元化”有两重含义,一是地域的多元(亦称国际化),二是业务的多元。
为了无休止地扩大企业规模、规避行业和地区风险,世界500强企业,尤其是100强企业,无一例外地在进行着“多元化”。例如,石油行业的埃克森美孚2006年的国际化率(海外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71.62%,BP为79.78%,壳牌为57.24%,中石化虽然在中国地位独一无二,但主要面向国内,其销售收入不足埃克森美孚、BP这些跨国石油巨头的1/2。中石化和中石油若要冲击前10强,进行国际化经营是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