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新华社离休高级编辑孙维熙(右)向记者讲述自己年轻时在俄罗斯的工作经历。新华网 张泳摄
新华网北京5月22日电(记者 张言)今年2月,俄罗斯最有影响力之一的报纸《俄罗斯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女友》的文章。文章中,莫斯科大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毕业生尼娜呼吁各方帮助她寻找当年的中国同学孙维熙,并邀请孙参加她的金婚庆典--因为孙当年不但是她的证婚人,而且还直接促成了她的婚姻。
这则不同寻常的"寻人启事"立刻引起了新华社驻莫斯科分社记者的注意,尼娜要找的中国同学究竟是谁?这么多年了她是否健在?她能否去参加尼娜的金婚庆祝仪式?
这一系列疑问经过新华社记者的多方努力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尼娜远隔千山万水寻觅的老友竟是新华社离休高级编辑、资深翻译家、莫斯科大学新闻系毕业生孙维熙女士!
在新华社总社和莫斯科分社同事的帮助下,78岁高龄的孙维熙女士获悉尼娜的寻找和邀请,甚为感动。但遗憾的是由于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她无法亲自前往莫斯科参加尼娜的金婚庆典。孙维熙除委托新华社莫斯科分社记者为尼娜捎去礼物外,日前还接受了新华网记者的专访,回忆起半个世纪前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期间的那段黄金般的美好岁月,希望有更多读者能够知道她和俄罗斯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
进入莫斯科大学新闻系
"我们这一批中国学生是1952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考试后被派往苏联各个大学学习的",孙维熙对记者说,"考试通过后,先在留苏预备部学习了一年。1953年,我们坐了12天的火车来到莫斯科"。跟孙维熙同车抵达莫斯科的还有宋健、吴祖强、李德伦、郭淑珍等后来的中国科技文艺界名人,以及一些未来的军事专家。
到达莫斯科后,时任中国驻苏联大使张闻天接见了这批从国内各个工作岗位上考派出国的优秀青年。当年的孙维熙23岁,活泼开朗,性格直率。当张大使问她想学什么专业时,孙维熙怀着报效祖国、献身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回答说学教育。在张大使面前,这个毫不怯场的年轻姑娘当场挥笔写下了李白的著名诗篇《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读完这首诗后,大概觉得小姑娘的中文功底还不错,张大使大手一挥,对她说:"你站到那一队去吧!"那一队站着新华社驻莫斯科分社记者李克等新闻界人士。
就这样,孙维熙成为了莫斯科大学新闻系的一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