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建设,进一步改善司法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法治环境。”3月10日,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代表们分组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为司法制度建设和进一步改善司法工作献言建策。
形象改善效率提高
“数字最有说服力,5年来群众对检察人员的控告、举报下降37.6%,因违法违纪被查处的检察人员下降50%以上,利用检察权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下降66.8%;全国法院违纪违法的法官被查处的人数逐年下降,利用审判权和执行权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下降53.42%。”来自湖北省十堰市的陈天会代表说,最近5年“两院”高度重视队伍建设,严格职业准入,加强廉政建设和监督制约工作,使检察官和法官的职业形象和执法形象焕然一新。
与执法形象改善相一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执法效率明显提高,人大代表普遍对法院全部案件审限内结案率达到96.06%和各级检察机关打击刑事犯罪、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和环境资源的犯罪、依法查办和积极预防职务犯罪的高效率表示满意。云南代表孟苏铁说,过去5年“两院”的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秉承司法公正理念,彰显社会正义,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
保障人权重视民生
“超期羁押”和“死刑核准”历来是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今年人大代表在审议“两院”报告时,纷纷表示,检察机关在侦查、起诉、审判各环节新发生的超期羁押从2003年的2.49万人次下降到2007年的85人次,降幅达到99.66%;最高人民法院从去年起统一行使死刑案件核准权,总体工作进展顺利,衔接过渡平稳有序,案件审判运行正常,是“两院”工作的亮点。山东代表孙利强认为,这两个方面都有效地维护了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有力地保障了人权,促进了社会稳定与和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利明代表说:“改革和完善死刑核准制度成绩显著。”
在审议中,代表们对“两院”报告提出的解决执行难的“国家执行联动”、减轻群众诉讼困难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和“突出查办民生领域职务犯罪”、“集中查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失职”、“宽严相济”等工作措施给予高度肯定。索连生代表说,“人民群众最希望的是和谐、安全和稳定,‘两院’对于社会和谐和生活安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陈旭代表说,要让群众从司法机关办理的每一起案件、处理的每一起纠纷、接待的每一个诉求、化解的每一个矛盾中感受到司法机关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公信力。
促进和谐任重道远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法治环境”是代表们对“两院”今后工作的最大期待。许多代表在审议中指出,彰显社会主义法制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两院”工作任重道远。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郑少三代表说:“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越来越大,这对我们的司法能力是考验。最重要的是推进法院自身班子和队伍建设,加强监督制度的完善,要对法律心怀敬畏,严格规范法官的职业规范和行为认识。”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雷·额尔德尼代表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进一步加强司法制度建设,进一步改善司法工作,今后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加强队伍建设上,特别是要通过各种措施,努力提高司法队伍的综合素质。”他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增强司法人员的心理素质,司法机关应配备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