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18日电(记者张毅)正当西方一些国家担忧陷入经济衰退之时,2008年中国宏观调控的两大目标之一仍是防止经济发展由偏快转向过热。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日前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如果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2008年出现缓慢或适度回落,应该是我们所期望的。
调控的科学性有效性不断增强
自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从2003年到2007年的5年间,国民经济持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呈现出经济增长较快、质量效益提高、结构协调性增强、群众实惠增多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分析形势,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关税、利率等多种手段,果断推出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密不可分。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指出,这轮宏观调控面对的调控对象、利益格局、体制条件、国际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大增强了调控的难度和复杂性。但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部门、各地区、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宏观调控取得了积极成效。
宏观调控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保持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说,过去五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6%,年度之间波幅不超过1个百分点,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自1990年以来的17年中,中国经济连续5年保持10%以上增速的时期只有两个。第一个是1992年至1996年,当时国民经济运行的特点为“高增长、高通胀”。2003年至2007年的此轮经济增长,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面对国际原油、粮食以及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形势,2007年我国价格总体基本平稳。2003年至2007年,我国价格年均上涨2.4 %,除2007年上涨4.8%,2004年上涨3.9%,其余3年物价涨幅均在2%以下。这与1992年至1996年期间,GDP年均增长12.4%、价格年均上涨13.9%形成了鲜明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