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虎林新闻网 > 工作交流 正文
 
建设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工作会议典型经验交流
 签发时间 2007-08-24

  虎林市地处黑龙江省东部,与俄罗斯隔乌苏里江相望。全市总面积9334平方公里,总人口31.2万,市辖12个乡镇85个行政村,区域内有6个国营农场和2个森工林业局。耕地总面积500多万亩,其中市属153万亩,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我市开展绿色食品开发工作以来,促进了农民增收,也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1997年,我市在省内率先提出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战略,1998年申报实施了国家级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试点项目,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水稻、大豆标准化生态示范区。2006年,虎林被国家绿色食品办公室批准为首批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水稻、大豆、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县。近年来,我市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以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狠抓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市监测、认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107万亩(其中水稻62万亩、大豆35万亩、玉米10万亩),实现粮食增产3.1万吨,农业增收4700万元,基地农户人均增收610元。通过抓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为大型龙头企业提供了充足的优质原料,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升级。全市有2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超过3000万元,绿色食品产业创税占财政收入65%。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推进基地建设标准化

  农民的素质决定了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水平。绿色食品是一项创新性的、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事业,对生产者的要求也高。因此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上,我们坚持突出科技化、标准化,在宣传、组织、引导、发动上下功夫,重点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一)组织农民学。广泛开展绿色食品知识教育和培训,纳入“绿色证书”制度,把绿色食品知识和生产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市里聘请省农院、东北农大、八一农大、国家环保局的专家教授,举办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班,培养和造就农村科技带头人;组建“三农”服务团,深入乡镇村户,巡回办班培训农民。2006年,全市共举办培训班140多场,其中举办绿色食品原料水稻、大豆、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班88次,直接培训人数1.2万人次,发放绿色食品标准化技术手册6000多份。我市还在省内率先启动了农业110信息服务系统,实行了“三电合一”,把信息、技术、咨询、物资服务触角延伸到村屯、农户。在虎林电视台开辟了《绿色食品原料水稻、大豆、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讲座》专栏,普及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解答信息咨询2000多条,基地每个农户都有了一个明白人。

  (二)做给农民看。为推进绿色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我们坚持示范先行,典型引路。选树了一批过得硬、叫得响的典型,收到了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先后投资40多万元,建设了绿色食品水稻、大豆、玉米3条标准化生产示范带,85个高科技标准化生产质量效益园区。其中,5000亩以上水稻标准化示范基地13个,1000亩以上大豆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个,500亩以上玉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0个。全市涌现出了杨树河村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阿北村绿色食品大豆农业机械标准化作业示范基地、宝东村绿色食品玉米标准化示范基地等典型,树立起了高标准的样板。通过组织学习、讨论,让广大农民学有目标、干有方向,都自觉向样板学习,促进了基地建设标准化。

  (三)带领农民干。为提高基地农户作业标准,我们从农委、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质量技术监督局、环保局等部门,抽调专业技术骨干50多人,使政府部门、尤其是农业部门的干部率先成为绿色食品专家,并对全市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进行技术承包,在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环节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指导农民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引领农民提高基地作业标准。截至目前,累计帮助农民改造低产田20000多亩,新增水田30000多亩,推广和革新农艺农机新技术50多项。在包抓干部的带动下,广大农民都自觉采用良种良法,实行标准化作业,提高了基地建设水平。

  (四)引导农民变。根据我市农户户均耕地面积比较大,且耕地集中连片的特点,我们确立了以机械化、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全方位、多领域推进场县、局县和院市共建活动,加快农业标准化的进程。采取统一时间、统一作业标准、统一调配机具、统一供应油料、统一收费标准的“五统一”措施,大力推行集翻、耕、压于一体的一次作业成型的深松联合整地技术,提高作业标准和质量,加快了农民由传统粗放农业向现代化绿色食品标准农业的转变。

  二、建立全程监管机制,推进基地建设安全化

  农业的物料投入是标准化基地建设的关键。在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加强监管,健全机制,严把物料投入关,从源头上杜绝了危禁品流入,保证了基地建设高标准、高质量。

  (一)建立农业投入品公告制度。按照国家有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的有关规定,制定了《虎林市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在农业生产关键环节,通过电视公告、告知等各种有效方式,向农民和农资商店定期公布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指导农户科学合理的选择和使用农药、化肥。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生产管理,对70多种高毒、高残留或具有“三致”的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坚决明令禁止使用,确保了全市物料投入品使用符合生产绿色食品的要求,从源头上确保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

  (二)实行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我们向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从业农户,提供了推荐使用和违禁使用投入品清单。在全市选定了6家资质好、信誉高、守法经营的商店作为市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专卖店,以12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资商店为网点,实行生产资料许可证制度,统一供应生产资料,严禁剧毒、高残留农药化肥购进和销售,从源头上切断了危禁投入品的购销渠道。同时,强化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督管理,组织农委、工商、物价、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定期开展市场监督检查活动,2006年共开展了四次农资市场检查,共没收伪劣种子1000多斤,过期和违禁农药、化肥2000斤,取缔了3个违规经营业户,进一步整顿净化了农资市场,有效控制了危禁投入品的使用。

  (三)对基地建设进行全程质量监控。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严把“五关”,狠抓了质量监控。一是严把区域布局关。立足于积温、土壤、水等基础条件,依托乡村主导产业,发挥比较优势,科学规划建设各类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二是严把品种选用关。实行固定种源,统一供应,适区种植,彻底解决品种多、滥、杂、劣等问题,绿色优质品种覆盖率达到100%。三是严把基地管理监测关。组织农委、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单位对基地建设关键环节,进行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同时,委托省农产品检测中心对基地环境及产品,进行跟踪检测和质量监控。四是严把农户生产档案关。对基地种植的品种、面积、分布、农户清单、地块编号、操作规程及有关制度进行微机化管理,全程跟踪、指导和监管。五是严把基地环境保护关。建立基地保护区,狠抓农田水利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和环境质量,保证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质量和水平。

  三、跳出基地发展基地,推进基地建设产业化

  我们按照抓产业的方式抓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把基地建设与做强龙头、搞好加工、叫响品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相结合,采取“龙头企业或服务组织+基地农户+标准”的运作模式,走出了一条跳出基地发展基地道路。

  (一)坚持基地建设与龙头需要相结合,建立互惠互补双赢机制。按照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需要,基地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专用品种、统一物料投入、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订购、统一加工销售,使基地成为龙头企业标准化的绿色食品原料第一车间。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合同订单、加价收购、利益返还等形式,反哺基地农户,与农户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2006年,以绿都集团为重点的龙头企业,以每公斤高于市场0.06元的价格,与基地农户签订了20万吨的水稻产销合同,促进农民增收1200万元、财政增税2400多万元。

  (二)坚持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项目拓展相结合,不断延长产业链。依托基地生产的绿色食品水稻、大豆、玉米等优质资源,支持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不断拓展绿色食品精深加工项目。目前,绿都集团年生产“珍宝岛”牌优质大米60万吨,成为黑龙江省名牌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30多个大中城市,并远销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其成员企业领先食品公司年加工方便米饭800万袋,出口印度尼西亚,可创汇77万美元。珍宝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绿色食品大米副产品深加工再利用,新上的米糠油生产线,年可加工米糠1万吨,生产米糠油1000吨,可转化全市90%的水稻副产品米糠材料;晨光公司投资6000万元创建的中密度稻草板加工厂,产品可消耗稻草4.5万吨,生产5万立方米中密度稻草板,实现利税收2000万元;清河泉米业还利用稻壳发电、供热、制造化肥,不但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彻底消除了“黄色污染”,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基地建设与产品认证相结合,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在高标准建设绿色原料生产基地的同时,我们按照国家绿色食品管理规定,加大了绿色产品认证力度,推进了产品与市场的接轨。目前,我市17万亩A级绿色食品水稻已通过省级认证。“金谷泉”牌绿色食品大米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和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珍宝岛”牌绿色食品精制米通过了国际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审核和复检,技术条件指标被俄罗斯国家质检查机构评定为高级,在俄、日、韩等34个国家免检。有8种农产品获绿标使用权,提高了虎林绿色产品知名度,获得打入国际市场绿色通行证。

  (四)坚持基地建设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相结合,增强农民闯市场的能力。在推进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基地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中,针对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要求与家庭承包分散经营的现实矛盾,我们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建发展了农民协会、农村经济人和各类农村服务组织。2006年,全市发展绿色食品水稻、大豆、玉米等农业协会91个,有19个专业、5034名会员。农村经济人达到333人,其中持证经纪人266人。规范创建农村各类中介组织33个,其中市级13个,乡镇级19个、村级1个。特别是围绕绿色食品水稻生产,组建了虎林市绿色食品基地农民联合会,其覆盖会员村27个、辐射和带动绿色食品水稻种植面积55万亩,拥有一个农民股份制企业太平农工商总公司、一个种子公司、3个农药化肥经销店、20个稻米加工厂、一条铁路专用线,是全市绿色食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领头雁,在引导农民建基地、闯市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加大工作落实力度,推进基地建设组织化

  我市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涉及12个乡镇、85个村、2.4万户农民,点多、线长、面大。要实现全面、系统、科学运作,必须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我们成立了虎林市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主管农业副市长任副组长,农委、绿办、科委、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环保局、财政局、供销联社等14个单位一把手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考评推进。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专人负责实施落实。相关部门各负其责,为基地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全市形成了齐抓共建、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我们制定下发了《虎林市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虎林市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投入品管理制度》、《虎林市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科技培训制度》等管理制度,修订完善了《绿色食品原料水稻、大豆、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农药、化肥使用管理办法》、《绿色食品水稻基地建设十条标准》等技术规程,多次召开全市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动员会、推进会、落实会、协调会,专题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同时,建立了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纳入了领导班子目标考核内容,从操作规程制定、科技指导培训、基地环境监测到收购、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都与有关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状,由具体单位认真落实。

  (三)层层包抓,严格考核。我们把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作为一项富民强市战略,始终坚持不动摇。建立了层层包抓机制,实行市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屯、市直技术人员及乡镇干部包农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直抓到农户。同时,采取春季检录、夏季检查、秋季考评、最终晋级和以奖代投等激励措施,加大考核力度,严格兑现奖惩,确保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全面有效开展。

  虎林市人民政府

  2007年6月

来源: 虎林新闻网
作者: 编辑: 袁振家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首页
 

相关评论
 
 东北网 | 新华网 | 人民网 | 新浪网 | 搜狐网 | 网易 | 大冬会 | 文明网 | 艺术节官网 | 中国政府网 | 央视网 | 凤凰网 | 虎林吧 | 中国天气
 黑龙江地市新闻 : 哈尔滨 | 齐齐哈尔 | 牡丹江 | 佳木斯 | 大庆 | 鸡西 | 双鸭山 | 伊春 | 七台河 | 鹤岗 | 绥化 | 黑河 | 鸡东 | 虎林政府网